2019年“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总结推广

adminadmin 亚洲杯 2024-02-16 94 0

  “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总结推广

  2018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从正反两方面正式建立起规范纠偏机制、典型引路机制。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组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历时半年的落实性工作。2019年4月,在浙江德清地理信息特色小镇召开了2019年全国特色小镇现场会,集中推出了工作成果。

  会上介绍了规范纠偏工作进展情况,公布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淘汰整改的419个“问题小镇”。规范纠偏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淘汰整改方式发挥警示作用,推进特色小镇规范建设,突出特色、避免乱象。

  会上介绍了典型引路工作进展情况,交流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典型引路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推广经验方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2016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12月印发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遵循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精品特色小镇,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发展平台,释放增长潜力、畅通经济循环,为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提供砝码,为缓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提供药方。

  “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是来自于16个精品特色小镇的五个方面经验:一是在如何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方面,浙江德清地理信息特色小镇、杭州梦想特色小镇、福建宁德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江苏镇江句容绿色新能源特色小镇、山东济南中欧装备制造特色小镇、黑龙江大庆赛车特色小镇的经验。二是在如何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方面,浙江诸暨袜艺特色小镇、广东深圳大浪时尚特色小镇、吉林长春红旗智能特色小镇、广东佛山禅城陶谷特色小镇的经验。三是在如何开拓城镇化建设新空间方面,江苏苏州苏绣特色小镇、云南曲靖麒麟职教特色小镇、吉林安图红丰矿泉水特色小镇的经验。四是在如何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方面,江西大余丫山特色小镇、安徽合肥三瓜公社特色小镇的经验。五是在如何搭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平台方面,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特色小镇的经验。

  为推动各方面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之路,现推出“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以供参考借鉴。

  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

  第一方面典型经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引擎

  ——浙江德清地理信息特色小镇经验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地理信息特色小镇是信息服务类特色小镇。以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为核心,入驻地理信息企业240家左右,完成特色产业投资42亿元,年缴纳税收8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280项。小镇规划用地面积5500亩,其中建设用地20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45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政府搭建平台。特色小镇建设初期,政府邀请了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做战略咨询、新加坡CPG集团负责编制控制性详规、南方设计公司完善特色小镇规划。政府负责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并采取政府垫资代建的方式,帮助企业建设产业用房,为企业搭好“凤巢”后,再由企业以综合成本价购房,为企业分担建房压力。

  (二)企业积极参与。随着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及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地理信息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入镇,南方测绘和国遥等行业领军企业、中科院遥感所和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陆续入驻,共同打造地理信息产业的集聚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先行区、服务体验区、文化展示区和新镇区。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集聚地理信息产业。重点引进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软件研发、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大项目和高层次人才,优化对企业的各项服务,吸引了地理信息相关企业240多家,共同打造地理信息“达沃斯”特色小镇。

  (二)凝聚技术创新力量。建成地理信息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吸引了中航通飞研究院浙江分院、浙大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中科院遥感所德清研究院等入驻,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微波目标特性测量与遥感实验室。建立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到产业平台“四维一体”的科技创业孵化链,建成国内首家国家级地理信息众创空间“地信梦工场”,并在北京、杭州成立异地孵化分中心,承接孵化优质项目20多个。开展与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等的合作,多次举办地理信息产品技术发布展示会,推介产品示范应用。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生产空间。累计投资50多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用了52幢产业大楼,提升核心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二)文旅空间。建设了3.5万平方米的德清国际会议中心、3.5万平方米的展览馆、7000 平方米的特色小镇客厅、330亩的凤栖湖,以及2000亩的树阵、花海等旅游景点,成功创建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三)生活空间。建设了2000套人才公寓,为入驻企业员工子女建设了幼儿园。引进诺富特酒店、亚朵酒店、机器人餐厅、电影院、酒吧、咖啡吧等商业项目,实现特色小镇首个商业综合体——德清海洋城投入使用。开通了特色小镇途经市中心、直通德清高铁站的公交车,方便企业员工日常出行。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举办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举办了以“同绘空间蓝图、共建美好世界”为主题的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近百个国家和地区1000名左右的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参展参会。这是经联合国执行局决定、由联合国各成员国参加的国际盛会,是联合国主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地理信息大会,也是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在我国举办的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重大国际多边活动。

  (二)挖掘地理信息文化。建成全国首个地理信息专业展馆(特色小镇客厅),在挖掘清代德清籍著名地理学家等中外地理信息历史文化的同时,深入挖掘其高科技特性,衍生出地理信息高科技体验游。20多家园区企业全程参与升级改造设计建设,并提供所有展品与体验设备,吸引近3万人次参观。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政府扶持。出台《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扶持地理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列支专项资金2000万元,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政策洼地,助推企业发展。

  (二)试点先行。先后承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承诺制改革试点、“标准地”和企业投资“一窗服务”试点等,取得初步成果,成功出让全国首块“标准地”,以“店小二”精神提供“菜单式”服务,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浙江省率先实施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特色小镇配套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

  (三)党建助力。坚持特色小镇发展与党建工作一起谋划,在特色小镇内建立“地信红盟”党建品牌。

  六、有益经验

  (一)走出一条政府前期主导、企业参与的发展之路。政府负责特色小镇前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工作,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垫资代建或与企业联建产业大楼,再由企业以综合成本价购房入驻,解决企业买地建设的诸多烦恼。随着52幢产业大楼和2000套人才公寓的投入使用,以及其他建设的不断推进,特色小镇正在加快实现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转变。

  (二)注重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位一体”。特色小镇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独特内涵成为重要吸引力,文艺汇演、特色小镇青年节、特色小镇长跑等成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高科技特性体验游也成为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科普、体验高科技的好去处,构成了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型魅力空间。

  ——浙江杭州梦想特色小镇经验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梦想特色小镇是信息服务类特色小镇。以发展创新创意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3900家左右,完成特色产业投资31亿元,年缴纳税收4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30项。小镇规划用地面积4500亩,其中建设用地10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1440亩,其中建设用地144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建设便利创业社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特色小镇锁定互联网创业和天使基金两大产业门类,确定了“资智融合”的发展路径。看准方向后,特色小镇边建设、边谋划、边招商,全速推进。互联网村、天使村、创业集市及创业大街建成投用,万兆进区域、千兆进楼宇、百兆到桌面、WIFI全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居住和商业等配套同步推进,一个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便利化的创业社区基本建成。

  (二)打造创业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特色小镇积极创新服务,通过引进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天使引导基金、组建创业贷风险池、开发云服务平台等途径,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服务链条,着力打造最富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遵循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秉承产城融合、资智对接,有核无边、辐射带动,政府主推、市场主体,共生共荣、共享共治理念,着力构建一个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办公创业空间、职住生活配套空间、精神文化空间一应俱全的众创空间,让创业者们在这里追梦、造梦、圆梦。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明确产业定位。特色小镇产业定位是互联网和金融两大类,按照政府谋划、市场导向、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思路推进收尾。互联网产业旨在培育以集聚互联网创业企业为重点,鼓励大学生创办电子商务、软件设计、集成电路、信息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动漫设计等企业。金融产业旨在培育以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现代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天使基金、私募金融、互联网金融,构建覆盖企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积极招才引智。特色小镇累计引进上海苏河汇、北京36氪、深圳紫金港创客等知名孵化器以及500Startups、Plug&Play等2家美国硅谷平台落户,集聚创业项目1500余个、创业人才1.5万名,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队伍。136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94亿元。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打造宜居宜游生态空间。特色小镇内的古街有880多年历史,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等文保单位以及一大批古建筑,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质朴,但多年来陷于保护和开发的两难境地。特色小镇和众创空间的提出,为古街提供了除纯旅游开发、工业化带动或房地产驱动之外的另一条城镇化路径,即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人的城市化为根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为此,我们紧紧围绕人的需求,确立了“三生融合、四宜兼具”(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的开发理念。在开发中充分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遗存,对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对存量空间按照互联网办公要求进行改造提升,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功能的有机叠加、共生共融,让创业者进则坐拥城市配套、创业无忧,出则尽享田园气息、回归自然,造就一方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徜徉的理想家园,成为田园城市的新典范。

  (二)打造形态完备创业社区。兼顾创业者工作、生活、商务需求,统筹布局各功能区块,引进各类配套项目,为创业者量身打造宜居宜业、高效便捷的创业创新生态圈。重点搭建社交平台,通过创业咖啡、论坛沙龙等形式,着力引导创业者从分割隔离的办公楼走向极速分享的大社区,促进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公交线路得到加密和延伸,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海创园航站楼正式启用,特色小镇内部及周边公共配套不断完善。众多不同定位的特色创业餐厅建成运行,创意茶馆、创客健身馆、银行网点投入使用。YOU+公寓正式开业并深受创客欢迎。

  四、特色文化风貌

  全面塑造互联网特色文化。特色小镇相继举办中国(杭州)财富管理论坛、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品牌盛典、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1080余场、参与人数16.6万人次,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德国电视一台、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等媒体密集报道,品牌形象和创业氛围不断提升。

  五、政策机制创新

  (一)强化“店小二”意识。进一步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服务更加畅通、更加便捷。加快引进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整合市场资源做好企业服务。同时探索创新,加强对园区运营主体的引导和培育工作,使其成为园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主体,形成一批“经济村”,构筑起“政府—科创园区—中小企业”服务方式。

  (二)开发公共技术平台。引进科技文献查询系统和世界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集中购买服务器和基础软件,向阿里购买云服务,面向创客免费开放。与浙江大学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会商浙大实验室和技术平台全面开放,重点合作共建健康医疗公共技术平台。

  (三)整合利用市场资源。积极引进财务、法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商标代理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组成“服务超市”,同时面向初创企业发放“创新券”,支持企业购买中介服务。在省市区扶持下,利用好5000万元天使梦想基金、1亿元天使引导基金、2亿元创业引导基金、2亿元创业贷风险池、20亿元信息产业基金,通过政府基金运作强化资智对接,并有效撬动社会资本。目前,天使梦想基金已为250家初创企业注入资金。

  六、有益经验

  (一)构筑一)构筑全景式孵化链条。按照有核无边、辐射带动的思路,以特色小镇为点、以周边区域为面,积极打通特色小镇与周边区域之间在空间、配套、产业、政策、招商方面的隔膜,构筑起全景式展现的“孵化—加速—产业化”接力式产业链条和企业迁徙图。

  (二)多维度促进项目产业化。将特色小镇孵化出来的项目,积极推介到周边科技园和存量空间中加速和产业化,特色小镇腾退出来的空间继续不断引入新项目孵化,形成滚动开发的产业良性发展路径。现周边15个产业园正在申报特色小镇拓展区,期望在特色小镇的品牌和政策支撑下向新型孵化器加速器转型,手游村、电商村、健康产业村、物联网村已初步成型。如“遥望网络”是特色小镇第一个孵化成功的项目,孵化成功后搬入未来科技城内的绿岸科技园进行产业化,目前遥望中国手游基地一期1.8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30余家手游合作伙伴已入驻,初步形成了手游产业集聚中心。

  ——福建宁德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经验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宁德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是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以发展新能源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40家左右,吸纳就业4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额210亿元,年缴纳税收27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217项。小镇规划用地面积58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3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35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引进信誉好、实力强的战略投资者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整体打包开发。

  二、特色产业发展

  以锂电产业为主导,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等形式,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着力打造高端储能电池产业基地,重点加快延伸宁德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突破轻便、安全、大容量动力电池和强储能技术瓶颈,引进电动汽车生产制造企业,推进客车、工程机械、环保等专用汽车新能源化。打造世界一流锂电新能源产业研发创新先导区、国家锂电新能源产业聚集示范区、福建省双创孵化基地。

  三、宜业宜居宜游

  以产业旅游为核心,以赤鉴湖和外接海域水上配套项目为载体,以棉桃山、碑石山、高顶面山为拓展,完善路网设施和赤鉴湖公园,推进特色小镇旅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系统、环卫设施、宾客休闲设施、内部游步道路、新能源游船游艇渔人码头、滨水风情广场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

  四、特色文化内涵

  以锂电文化为核心,规划建设新能源4DVR体验馆、双创中心、体验大道、无人驾驶体验专用道,新能源游船、游艇等,建设绿色电动特色小镇,叠加天生丽质的赤鉴湖,打造独具特色的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成立协调指挥部。由市里厅级领导挂帅,市区两级共同抽调强力骨干组成常设工作小组,长期驻点项目一线,专门协调解决公司各类问题。

  (二)安排产业空间。在土地资源极度匮乏情况下,优先安排土地、清理标准厂房近10万平方米,用于锂电产业发展。

  (三)加强资金支持。通过成立新能源产业发展资金、申报中央、省、市各类资金、税收返还、奖励扶持等方式为产业提供各类补助资金逾15亿元,2018年上半年落实新能源产业各类资金近4亿元。

  (四)强化人才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截至目前,特色小镇引进各类高级人才1000多人。

  六、有益经验

  (一)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多次组织人员深入调研,与省市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及开发区相关企业沟通,形成《宁德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创建规划》并上报宁德市政府审批,使特色小镇建设有规可循,为特色小镇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配套设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快路网、学校、商业及服务设施建设,为项目落地投产、生产、生活提供良好便利的环境,特色小镇累计完成政府投资约14亿元,其中2018年1—8月完成投资2.3亿元,占年计划的90%。特色小镇内已落户产业链项目8个,投产项目5个,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其中2018年1—8月完成投资17亿元,占年计划的93%,预计到2018年底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450亿元。

  ——江苏镇江句容绿色新能源特色小镇经验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绿色新能源特色小镇是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以发展光伏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10家,完成特色产业投资187亿元,年缴纳税收4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577项。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49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5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25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1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特色小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于2016年8月,由句容市人民政府与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协鑫集团及旗下企业成为特色小镇创建主体,并成立协鑫绿色特色小镇发展有限公司,导入协鑫集团及旗下企业核心优势产业及高端人才。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树立绿色智慧理念。特色小镇以新能源设备为发展轴,电动生态圈和能源服务为两翼,以科技、休闲、农业、教育医疗为基底,构建“一轴两翼四基”的产业体系。

  (二)着力打造三大产业。特色小镇主攻三大产业领域——光伏、智能制造、电动生态圈。其中,光伏制造是协鑫集团的传统优势板块,通过整合产业链上游的保利协鑫、产业链中游的协鑫集成、产业链下游的协鑫新能源的相关产业资源,推进特色小镇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特色小镇以光伏为主线,加快推进技术进步、产品升级和智能制造,带动光伏相关的智能制造设备的发展。此外,特色小镇积极布局电动生态圈和能源服务,先后引进协鑫智能组件、协鑫智慧云仓、协鑫电动生态科技产业园等项目。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生活空间。通过G25直达南京,距离句容西站仅5公里,距离南京禄口机场20公里。南京东郊奥特莱斯位于特色小镇附近,拥有超过240家世界驰名的时尚品牌,既为顾客打造美式购物体验,又提供多种餐饮选择,包括一座大型美食广场、亚洲和西式餐厅、高级咖啡厅等。特色小镇结合赤山、赤山湖、湿地田园,形成农、养、乐、景相互渗透的生态田园观光带。特色小镇中心配备特色小镇食堂、菜场、便利店等,规划了国际学校及康养中心等。

  (二)生态空间。特色小镇自然风景条件优越,北邻赤山,南邻赤山湖湿地公园。特色小镇中心继续沿着两条道路向四周蔓延,形成完整的特色小镇生活脉络。精品民宿散落在田园水系中,形成一点蔓延、多点渗透。特色小镇还以新能源展示体验为抓手,将新能源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特色水利文化。赤山湖是南京母亲河——秦淮河的源头,《二十五史》有载“句容,江宁府东,南有茅山,北有华山,秦淮水源于此。”赤山湖也被誉为“秦淮第一湖”。2016年9月,赤山湖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赤山湖有1700年历史,一直担任着储水蓄水的角色,水利文化丰厚。《赤山湖原尾札记》被录入《金陵丛书》丙集。

  (二)特色低碳文化。特色小镇自打造之初就设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主要是适龄人口就业率增加30%、相关能源投资节约30%、单位能耗下降40%、能源利用效率提高40%、节能减排50%以上等。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加强政策支撑。句容市连续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两个“1+X”政策体系,推动土地、资金、政策等要素向优质项目集中集聚,在土地供应、财税扶持、行政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均给予特色小镇重点支持。

  (二)建立政企协调会机制。郭庄政府与协鑫集团建立两周一次的政企协调会机制,围绕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所遇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措施,构建政企联动、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工作模式。

  六、有益经验

  (一)搭建创新载体,加大研发投入。特色小镇通过与南大、苏大、交大合作新建创新载体,推动产业技术不断进步。特色小镇企业每年拿出营业额的4%—6%投入研发。

  (二)创新产业生态,形成良性循环。特色小镇生态优势能够吸引特色小镇周边创新人才的集聚。特色小镇的低碳化生态化发展,为本地新能源产品提供广阔应用市场。通过实践城市发展大循环和产业发展小循环体系,纵向延伸能源服务环节,打造成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山东济南中欧装备制造特色小镇经验

  山东省济南市中欧装备制造特色小镇是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是国家级中德企业合作区内的“园中镇”。特色小镇现有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家、世界500强企业8家,2018年实现税收6.3亿元。特色小镇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总投资499.7亿元,分三期开发建设。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政府引导、全局统筹。济南市成立以市委常委、高新区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进多规合一,确保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融入片区规划。委托世界五大行之一的戴德梁行、德国法布劳格物流咨询公司、SBA设计咨询公司,进行产业规划和空间设计。

  (二)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紧抓中德企业合作区发展机遇,由济南高新区中欧制造业发展中心联合济南高新控股集团公司,主导特色小镇的建设运营。投资主体济南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高新区的国有独资公司,承担片区开发运营、公共事业保障、资产运营管理、产业投资等任务。

  (三)综合运用多种开发模式。坚持“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相结合,打造集约化、生态化的子产业园区。坚持龙头项目带动,注重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坚持产城融合,完善特色小镇功能。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主导产业清晰。特色小镇产业基础深厚,按照“核心区+辐射区”的空间架构,构建“3+2”产业体系,聚焦航空产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主导产业,打造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双中心模式”。形成了半导体及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精密机械、激光数控、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等产业集群。

  (二)龙头企业集聚。集聚了博世转向系统、大陆汽车电子、福士汽车零部件、博世马勒涡轮增压系统、汉格斯特滤清系统等德国高端制造企业的建设项目,富士康芯片制造、航加国际航空产业园等高端龙头企业的建设项目。依靠龙头项目强链、延链、补链,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企业。

  (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模式,引进世界500强京东、苏宁、顺丰等电商和供应链企业,美国安博、新加坡普洛斯等现代物流企业。以制造业促进物流业,以物流业带动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和跨界融合。

  三、宜业宜居宜游

  特色小镇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的建设思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宜业宜居宜游产城共融。

  (一)区位优势显著。特色小镇位于济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地处济南市北部,黄河、小清河两河怀抱,紧邻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作为济南市打造的区域性高端制造产业样板区和核心区,特色小镇具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德企业合作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城市次中心、国际内陆港核心区、临空经济区“六区叠加”的区位优势。

  (二)交通条件便利。特色小镇地处济南国际内陆港核心区,具有国际空港、国家铁路一类口岸、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家高速主干线、城市轻轨、小清河航道等众多交通优势。

  (三)功能体系健全。德国莱茵之华高端设计的零度绿色社区,构建了融合德国绿色建筑技术、体现德国活力文化元素的生活社区,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生活和消费需求。中德智汇中心,主要建设企业总部基地、办公、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及配套设施,构建集城市办公、商务、出行、住宿、购物、文娱、社交、游憩等各类功能的综合体,打造科技引领、集聚创新、多元复合、智慧生态的城市新中心。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中德文化湖。位于稼轩湖景观区,打造水岛湖、德国村庄、四季花岛等滨水休闲活动区,提供商业商务、文化休闲等服务。

  (二)传统特色街区。打造“临水而居”街道空间,将济南泉水文化、齐鲁文化及稼轩名人文化(辛弃疾)相融合,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提炼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内核。

  (三)清河古韵。以小清河复航工程为契机,联手空港荷塘,将中华传统的徽派建筑、江南水乡特色有机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人居环境。

  五、有益经验

  (一)发展定位清晰。特色小镇地处的临空经济区是济南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连接带,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区域。从特色小镇建设之初,就严格坚持规范发展,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政策性文件要求进行规划,把国家标准、专业设计和齐鲁特色统筹纳入特色小镇规划,确保特色小镇成长“根正苗红”,对新建的特色小镇产生典型引路作用。

  (二)载体平台过硬。济南是“天下泉城”,是环渤海经济区、京沪经济轴上的重要交汇点。济南高新区是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318平方公里,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浪潮、重汽年产值均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济南市的1.5倍以上。短短两年时间,高新区排名从全国第19位跃升到第11位,是山东省排名第一的国家级高新区。

  (三)整体规划合理。特色小镇从区域层面、概念规划层面、城市设计层面,打造“一心两翼”的发展格局,形成“一心两翼一轴一带”的空间结构,构筑蓝绿交融的生态产业特色小镇。一心:在基地中央构建生态绿核,形成片区核心,联接产业服务中心、产业基地总部,构建特色小镇的产业核心磁极。两翼:产业功能轴两侧的孵化、研发、产业及配套区平行布置,形成东西两个功能翼。一轴:沿航天大道形成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轴。一带:沿北侧水系打造特色小镇的生态景观带。

  (四)用好对欧合作优势。济南对欧合作有100多年的历史,1912年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费菲舍尔设计老济南站,2004年济南与德国奥格斯堡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德国已成为济南市在欧洲大陆最大的投资来源地。2017年,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侨梦苑”,工信部批准设立中德(济南)企业合作区。通过与德国、英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家,互设合作办公室、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科技孵化器、举办中德中小企业高峰论坛、科教人才交流等方式,集聚了一批欧洲产业和创新要素,释放济南开放“DNA”,形成对欧合作的新高地。

  (五)打造一流营商软环境。聚焦产业与资本融合,引入更多社会资本,通过股权、跨国并购方式成立产业引导基金,推动制造业国际联姻。把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引入济南,打造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和服务平台,为企业培养“操作者+创新者”技术工人,打造面向欧洲企业实际需求的人力“发动机”,实现以人聚产。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过程,促进创新成果的权利化、商用化、产业化,提升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度。通过全国领跑的“一次办好”“拿地即开工n>”审批模式,为项目选址、供地、建设保驾护航。

  ——黑龙江大庆赛车特色小镇经验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赛车特色小镇是现代服务类特色小镇,是国内首个赛车主题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以发展汽车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480家左右,吸纳就业近2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1亿元,年缴纳税收0.8亿元,年接待游客人数300万人次。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38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298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634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551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开发模式。采取企业主体、政府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中中。中房房联合集团大庆中房置业公司主导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大庆市政府负责明确产业定位、做好总体规划、强化项目服务、搞好政策扶持。

  (二)运营模式。围绕建设国家级赛车基地、国家级赛手培训基地、房车宿营地,培育以赛车运动为引擎,集赛车服务、冰雪游乐、高端温泉、文化会展、商贸餐饮于一体的“1+5”产业体系,聘请顶级运营团队,打造一站式全龄全包全时的运营模式。

  (三)投融资模式。特色小镇一期投入了23亿元,于2017年6月启动建设,2018年3月一期陆续竣工投用,已形成资产。预计二期投资22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有资金,结合商业性贷款。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赛事发展良好。特色小镇建成铺装路面35万平方米,举办了7次赛事和汽车特技表演活动,特别是2019年举办了汽车冰雪挑战赛,吸引国内外参赛车手、游客3万人以上,并通过央视一套、二套进行了报道。在建的各类国家标准赛道11条,2020年将具备年举办各类经典赛事60场以上的能力。具有国内最好的赛车配套基础设施,已与中汽摩联签订了建设国家级赛车基地、国家级赛手培训基地、房车宿营地意向协议,并确定在2019年7月举办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8月末举办国际摩联花式摩托锦标赛、中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

  (二)企业集聚集群。特色小镇已入驻企业480家,其中赛车改装等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120家以上,赛车产业链初具规模。

  (三)赛车配套功能完善。特色小镇内建设了全国最大的524平方米巨幕汽车影院,可容纳500辆汽车同时观影。完成高端温泉旅游项目论证,已开工建设。2018、2019年举办了焰火、歌舞表演晚会,观看人数分别达到3万、20万人。预计到2020年,特色小镇的地均GDP将达到3亿元/每平方公里。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综合交通体系完备。距大庆市政府所在地的东城区仅8分钟车程,距萨尔图机场9.5公里,距大庆东站18.3公里,毗邻大广、大齐高速,能够方便快捷地直达周边城市。

  (二)生活环境优雅宜居。大庆市年空气优良天数319天以上。特色小镇紧邻萨北湖公园,天然湖泊面积91公顷,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拥有宜居、舒适、全业态的健康生活环境。

  (三)汽车旅游配套完善。特色小镇建成并投用了省内规模最大、设施配备最完善、操作和支付系统最先进的加油加气充电站,建成了由21家4S店组成的汽车展示销售集群。

  (四)旅游要素亮点纷呈。特色小镇建设了全国最大的3D涂鸦社区、524平方米全国第一巨幕的汽车影院、9万平方米绿色无公害的“五星级小菜园”,房车宿营地可同时接纳房车2000台、露营者5000人。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打造了浓厚的赛车文化。营造形成了高速竞速赛车文化、弯道赛车文化、越野极限赛车文化、冰雪操控性能赛车文化等多元文化氛围,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

  (二)突出了独特的石油文化。油田矿区独有的沿途景观带十分突出,抽油机等工业风格景观或零星分布、或规模集聚,草原湿地周边环绕,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赛车景观体验。

  (三)丰富了特色的涂鸦文化。建设全球最大的3D涂鸦城,打造规模化特色建筑集群,为大庆市注入了生动的艺术活力,形成了新的城市名片。

  (四)吸引了自由的自驾文化。依托自驾车营地,打造大庆公路IP,并入全国自驾游公路体系,吸引了大量外埠游客来大庆自驾旅行,也影响了更多大庆游客自驾出行。

  (五)融合了冷艳的冰雪文化。将赛车、温泉等多种元素融入冰雪文化,形成了激情碰撞的冰雪赛车文化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户外冰雪温泉体验,更加突出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独特魅力。

  (六)弘扬了传统的节庆文化。自特色小镇启动建设以来,每年元宵节均举办特色焰火、歌舞晚会等活动,推动了汽车文化与传统节庆文化的高度融合。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深化地企融合,创新供地用地模式。立足大庆市情实际,入驻央企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创新实施了利用油田矿区废弃建设用地建设产业项目的新模式,为特色小镇提供了2.5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

  (二)实施全程跟进,审批代办驻场服务。建立了由市、区两级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特色小镇建设服务专班。前期手续办理实施全流程的代办服务,项目建设实施保姆式的驻场服务,为企业解决问题20余个。

  (三)推动服务下沉,职能部门集中进驻。市、区两级政府组织公安、市场监管、税务、交通等数十个职能部门,集中进驻特色小镇的综合服务大厅,开设服务窗口80余个,政务效能大幅提升。

  六、有益经验

  (一)准确把握政府功能定位。注重发挥对企业的引导作用,在公共服务、基础配套、制度创新、要素供给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推进特色小镇项目实施、集聚更多优质生产要素创造最佳条件。

  (二)因地制宜找准核心产业切入点。立足大庆市的汽车产业基础,以赛车运动为引领建设特色小镇。

  (三)引进顶级专业团队共同谋划蓝图。特色小镇运营主体聘请国内外顶级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专家队伍,坚持“高精尖”发展方向谋划特色小镇功能布局。

  (四)为项目建设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创新实施项目代办制、驻场制,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等事项实行代办,对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等事项实行驻场帮助解决,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使特色小镇一期从建设施工到建成投用仅用8个月时间,建成面积43万平方米,体现了“大庆速度”。

  第二方面典型经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浙江诸暨袜艺特色小镇经验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袜艺特色小镇是时尚产业类特色小镇。以发展袜艺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520家左右,吸纳就业2.2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43亿元,年缴纳税收3.3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40项。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44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8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34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89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紧扣“袜艺”题,通过与诸暨市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大唐袜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突出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确定了一批产业代表性强又有空间资源的企业,作为特色小镇投资建设主体。

  (二)坚持以点带面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搭建袜业智库、电商园区、两创企业集聚区等产业平台,建设袜艺主题广场、袜艺文化体验馆、滨水休闲文化长廊等旅游景区,集聚企业、人才和公共服务功能。

  (三)坚持项目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把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精品村建设、五星达标AAA级争创等政府重点工作中,综合施策、精益求精。

  二、特色产业发展

  自2015年创建以来,以打造供给侧特色小镇经济新模式为目标,大力推进有效投资,累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30亿元,形成了“四个+”的发展模式。

  (一)“创意+”。组建“1+20”高校合作联盟,运行世界袜业设计中心,举办“大唐杯”袜艺设计大赛,推动大唐袜业公司产品实现时尚化、功能化、国际化。

  (二)“创新+”。切实发挥袜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主引擎作用,推动“织翻缝检”智能一体袜机、3D彩色打印机、全自动袜子包装机等投放市场,促进超细旦无染色纺锦纶、任意裁剪的防脱丝氨纶等推广应用。

  (三)“互联网+”。设立淘宝大学,运营电商园区,建成大数据中心,推进卡拉美拉、童袜王国等线上定制工坊项目,与浙江中邮物流公司达成电商现代供应链项目合作,成为绍兴市首个“中国淘宝镇”。

  (四)“资本+”。创新投融资模式,完成股改企业14家、新三板挂牌2家、省股交中心成长板挂牌8家、创业板挂牌9家,帮助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在袜子产量3年减少12亿双的背景下,各项经济指标不降反升,高新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生活空间。重点规划“智造硅谷、时尚市集、众创空间”3大区域,推进“美丽示范街、特色小镇客厅、镇容镇貌改造、入镇口改造、生态河道治理、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等6大工程,开发面积完成率和绿化率分别达到76%、43%,特色VI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生态空间。编制“三纵三横”旅游景区规划,将大唐袜业城、诸暨城市三环线旅游景观带、冠山溪滨水休闲文化长廊等景观串点成线,构筑休闲购物游、创业创新游等4大旅游线路,2017年特色小镇顺利通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评定验收。3年来,累计接待考察调研团组1242批1.5万人次,接待游客158万人次左右。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发展“文化+”形态。深挖大唐文化,通过“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社区”等多种形态,把袜子的时尚元素融入特色小镇景观,打造全球唯一的以袜子为图腾的特色小镇。比如,融入唐小艺、唐小乐卡通形象,把旧厂房改造成为袜艺主题广场,把旧袜机、废锅炉变成特色装饰品。

  (二)挖掘文化历史脉络。打造大唐袜艺文化体验馆,展示大唐袜业文化历史及未来趋势,将4000多年来袜子的演变通过多维馆藏与“场景故事”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将书法、诗词和影像、视觉、声音、装置等现代艺术碰撞,大胆跨界探索袜子蕴藏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现代美学价值。

  五、机制政策创新

  牢牢扭住“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个“牛鼻子”,持续优化政务环境,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建成天津股权交易所诸暨运营中心、设立鸿泰嘉富基金公司、推进袜艺特色小镇综合配套PPP项目等,降低特色小镇运营成本和企业交易成本。

  (二)鼓励民营经济。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在诸暨市工业经济30条的基础上,专门出台大唐镇工业经济发展系列政策,2016、2017、2018三年累计奖励企业3000多万元,非国有投资达到45亿元,占投资总额比例达到85%。创新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方式,打造智能化劳动力市场,加速人才集聚。

  六、有益经验

  (一)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围绕一个艺术的“艺”字,持续推进特色小镇产业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突出智能装备制造、新型原材料研发、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加快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谋划以“唐文化”和“袜文化”为特色的设计思路,统筹推进一批融合产业和文化景观的项目。

  (二)彰显特色、精致建设。紧扣“袜艺”主题,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以点带面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项目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

  (三)紧扣主线、精确转型。紧扣打造供给侧特色小镇经济新模式这条主线,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以袜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为新引擎,致力“创意+”“创新+”“互联网+”“资本+”“人才+”。

  ——广东深圳大浪时尚特色小镇经验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大浪时尚特色小镇是新型纺织类特色小镇。以发展时尚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420家左右,吸纳就业数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亿元,年缴纳税收4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350项。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48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5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45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3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科学制定规划。以特色小镇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合作,共建特色小镇“促进平台”。

  (二)强化政策支撑。制定项目行动计划和创新灵活的优惠政策,通过综合整治、土地整备、城市更新和文化引领等方式,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时尚特色小镇。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释放规模经济效应。特色小镇拥有华兴、梵思诺、艺之卉、卡尔丹顿、奔霓诗、浩盛隆等11家总部企业,100多家服装鞋帽等时尚品牌企业。各龙头服装企业集产品设计、品牌经营与生产销售于一体,初具规模经济效应。已形成品牌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成为集产、学、研、商、行业协会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绿色制造示范基地。

  (二)提升自主创新水平。特色小镇服装产业已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出口加工型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有品牌型模式转变。ERP系统、CAD、三维设计、RFID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企业营销、生产管理、研发设计、生产监控、市场推广等环节得到有效运用,75%以上的服装企业将销售额的5%—15%作为研发设计经费。服装企业创新能力在全国遥遥领先,卡尔丹顿打造出国内首款石墨烯智能服饰,梵思诺开发出纳米智能发热服,泰莲娜建成中国首家智能时装店,实现了服装产业、现代科技和潮流时尚三者有机融合。

  三、宜业宜居宜游

  特色小镇“半山半城、灵秀文润”。北靠九龙山、南望羊台山、东接茜坑水库、北临石凹水库,省级绿道达8.5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4%。依托优质生态资源,以山水环绕的自然生态格局为基础,规划“一核两组团”的山水特色小镇空间格局,搭建蓝绿交织的生态框架,植入创意旅游元素,发展九龙山郊野创意公园、大浪河等景观节点,打造龙华绿色第三极。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改造原有古村落。借助时尚公共服务平台和滨水中心项目,提升石凹村开发价值,在片区打造创意工坊社区、活力主街、特色口袋公园和“兴趣点”。以挖掘下岭排村原乡文化为着力点,通过界面整治和功能置换等手段,打造古村漫道。通过增加步行设施、增加植物配置等方式,改造后山花街,为比邻的大浪市民公园打造一个美丽的南入口。

  (二)推动城市更新。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康发科技工业园、下岭排旧工业区等7个旧村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实施了产业研发办公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品牌休闲商铺等商业高端项目,构建以峡谷风貌为主题的室外步行商业街,增设滨水河岸亲水平台、水上舞台等多样化空间体验,打造亲水、复合的社区活力中心。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成立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总体谋划特色小镇开发建设。设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特色小镇的设计和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及早谋划特色小镇关键节点,推进高起点规划建设。重大事项由区政府总体把握。

  (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在解决交通问题上,深圳市加快25号地铁线的修建,龙华区加快有轨电车T3延长线的修建,特色小镇加快与巴士集团的合作,推动特色小镇专巴运行,极大改善了特色小镇交通。在解决居住问题上,加快人才安置房、人才公寓建设,为特色小镇发展留住人才。在推出惠企政策上,龙华区出台了《关于大浪时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资金扶持的若干措施》,受理企业补贴资金的申请,大大缓解了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助力企业提升品牌培育能力、行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六、有益经验

  (一)高水平建设特色小镇。围绕人、产业、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多张文化名片,建成产城融合、设施健全、环境优美的时尚城区,形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时尚硅谷,将特色小镇打造为宜居宜业之城。<

  (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以园区企业为主的时尚文化创意协会, 聘请中国时装设计界著名人士担任协会主要职位,使特色小镇行业影响力持续增强。创建时尚企业孵化器,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人才引进、对外合作等全方位专业服务。

  ——吉林长春红旗智能特色小镇经验

  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旗绿色智能特色小镇是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以发展汽车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80家左右,吸纳就业3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70亿元,年缴纳税收10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120项。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60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4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近38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实行政企共建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由一汽集团、汽开区、长发控股集团3方联合组建长春市长盛开发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作为特色小镇投资建设运营主体,以业主身份筹集资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二)推行产城融合发展。引入教育培训、移动出行和智能网联等内容,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立志民族品牌复兴、产镇融合的绿色智能特色小镇。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壮大红旗汽车产业。依托民族汽车工业第一品牌—红旗,以汽车制造业为核心,拓展研发设计、个性化定制等高端服务,为红旗品牌注入新动力。特色小镇不仅包含全方位展示红旗汽车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工厂,也有红旗民用车、红旗特种车定制中心等生产部门,2018年产销量完成3万辆,预计2020年将突破10万辆。

  (二)拉长汽车产业链。聚焦汽车核心配套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应用、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

  (三)展现汽车未来方向。在特色小镇中规划建设创新引领区,汇集新能源、智能网络、无人驾驶、研发设计等功能。建立红旗研发总院、红旗造型设计院、红旗新能源开发院等研发机构,形成研发集群,打造独立自主的研发生产转换平台。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打造特色小镇客厅。在红旗生产制造基地中,以红旗LOGO为设计元素,为来访者和参观游客提供停车、餐饮、观光等高端服务。

  (二)建设文旅设施。规划建设红旗博物馆、汽车展览馆、红旗穿梭体验中心、汽车博览馆等主题馆,建设各类玩具车、卡丁车、汽车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项目。拥有东北三省知名的汽车文化主题公园,围绕公园建设成熟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五星级酒店及高档居住小区。

  (三)规划参观线路。一条是面向旅游人群的公众参观路线,游人沿路线可观赏厂区内的工业风情。另一条是面向高端定制贵宾的路线,客户在欣赏特色小镇工业场景的同时,可进入观光工厂,亲身感受高端车型诞生的全过程。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汽车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红旗历史博物馆、开放式红旗生产线、历史特色街区等展区,将60年的红旗品牌、60年的汽车文化积淀进行展览和传承。

  (二)汽车文化旅游特色鲜明。汽车历史文化街区、红旗博物馆、解放博物馆、汽车文化博物馆、历史厂门、1958大道、十里汽车文化长街、红旗观光工厂、汽车文化主题公园等汽车文化旅游景观,让游客切身感受汽车的发展史和未来,让每一代红旗人重拾历史、再造辉煌。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省市政策支持。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国一汽集团有限公司改革发展的意见》,长春市政府与一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发展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实施红旗品牌振兴战略,在产业规划、土地预留、人才吸引、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特色小镇项目建设。

  (二)建立工作机制。吉林省政府与一汽集团共同建立政企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一汽集团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困难,确定特色小镇建设重大事项,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六、有益经验

  (一)借力东北振兴、突出规划先行。充分利用全球产业升级的“天时”、长春老工业基地的“地利”、一汽不遗余力振兴红旗的“人和”,以汽车产业为支柱产业,全力做好特色小镇概念规划、汽车产业规划、文旅发展规划。

  (二)明确产业定位、突出产业集聚。立足本地区比较优势,坚持红旗产业立镇,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将长足的发展潜力变为现实红利,吸引一批一流企业入驻,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支柱产业,在特色小镇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立足转型升级、突出龙头引领。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通过龙头带动引领打造首位产业集群,以红旗品牌转型升级带动红旗汽车产业从零散到集聚,带动国产品牌从低层次竞争到高质量发展。

  ——广东佛山禅城陶谷特色小镇经验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陶谷特色小镇是特色产业类特色小镇。以发展陶瓷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2200家左右,吸纳就业11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额24亿元,年缴纳税收29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550项。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95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57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80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8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创建运营机制。陶谷特色小镇由佛山市禅城区政府指导创建,以市场运作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特色小镇建设,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善治的框架。政府以双创资金为引导与企业联盟合作,采取PPP等模式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因地制宜创建陶谷特色小镇投资建设运营机制。

  (二)优化服务机制。利用禅城区一门式大数据服务,构建创新创业服务机制,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形成“助融资、促创新、强产业、扶成长”的发展局面。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产业基础雄厚。佛山是传统陶瓷行业发源地,石湾制陶史可上溯五千年。佛山也是中国建筑陶瓷产业策源地,以石湾镇为原点,逐步延伸至周边城市。陶谷孕育了近650家知名建陶品牌企业。石湾及南庄镇陶瓷销售总量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和四分之一以上。         

  (二)坚持创新引领。特色小镇立足原有产业基础,一方面促进陶瓷工艺与互联网产业及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有机融合,以设计助推智造,推动传统陶瓷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以创新驱动陶瓷全产业链整合,以陶瓷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为主导产业,通过“互联网+陶瓷”拓展延伸产业链,建设陶瓷智造中心、标准化生产基地、陶瓷品牌运营中心,推动文商旅产跨界融合发展,打造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世界陶瓷新基地。

  (三)集聚实力企业。陶谷特色小镇陶美创意区入驻企业1800多家,2018年前三季度产值超15亿元,主导产业占比65%。建成超过30万平方米的孵化平台,集聚创新创业企业1000多家,拥有市级以上陶艺大师84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2家、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5个,年均发明专利申请量1500件、授权量185件、软件著作权252件。其中,泛家居电商创意园实现100%招商,引进上市公司9家。南庄陶瓷大量出口欧美、东南亚、非洲的100多个国家,出口量占全国30%。新时期众陶联的崛起带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产业链服务平台,加盟供应商590家、服务商31家,平台采购量50亿元,降低平均成本12%,拥有145项专利。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显山露水”的生态格局。陶美创意区内仍保留着白草岗、宝塔岗、三友岗、小雾岗、羊齿岗、莲子岗、大雾岗、筛箕岗、来翔岗、何岗10处山岗,基本保存山岗环抱的地形特征。通过对现有大雾岗等多处山体进行公园化改造,建设东平水道滨江景观带,微尺度布局景观水系,恢复“显山露水”的生态格局,重现佛山历史上“九龙出洞”的景观。

  (二)“小桥流水”的岭南特征。建陶创新区内将城镇、乡村和自然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突显了城乡统筹发展、岭南水乡特色深厚、都市田园风貌鲜明的宜居特色小镇特征。通过水系整治、景观提升,以及村庄活化建设利用,打造吉利河一河两岸滨水景观带、杏吉涌滨水景观带,营造罗园水乡、罗格村、孔家村水乡风貌和高标农田生态基塘景观。

  (三)“多元化”的城市景观动线。从特色小镇客厅出发,通过构建动线和串联机制,把特色产业和景区通过城市走廊串珠成链,塑造陶谷整体形象。

  四、特色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发源地和陶瓷产业策源地,特色小镇利用工业遗产凸显陶瓷产业文化,建设融城市、乡村、产业、农业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陶都旅游景区。

  (一)保护历史原貌。将历史文化核心区和创新创意集聚区划定为“保护性再开发”范围,利用科技创新进行城市更新与物业改造,坚持少拆多改。

  (二)强化媒体宣传。以陶文化节庆、学术论坛、交易博览会、媒体传播四个方面推动陶文化盛事,以推动陶谷特色小镇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

  >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颁布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在“佛山四十条”“禅十条”的基础上,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于2016年11月颁布了针对陶谷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中国•佛山石湾陶瓷创意谷产业集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中国•佛山石湾陶瓷创意谷产业集聚发展工作方案》。

  (二)完善配套设施。构建高效畅通的交通系统、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商业服务水平,加强住房保障,构建生活便捷高效的特色小镇生活。

  六、有益经验

  (一)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细分陶瓷产业,创建“一谷两区”,探索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之路。陶美创意区注重陶瓷创意和配套服务,建陶创新区注重建筑陶瓷的科技创新,构建互竞互助、互利互补、优势加成、错位发展的格局。

  (二)探索城市更新路径。陶谷特色小镇运用园区工业技术改造和完善配套免收土地出让金、园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免收土地出让金、园区土地及建筑物使用享受功能临时变更免手续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城镇更新改造,注入新产业、新业态,焕发特色小镇活力。

  (三)创新企业联盟合作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以市场自身的力量进行产业提升,优化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各类企业联盟,如陶瓷联盟、跨电商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其中,众陶联平台已经打造为中国最大的陶瓷产业链服务平台,加盟供应商590家、服务商31家,形成集采购、运输、分装、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平台。

  (四)创新社会共建机制。特色小镇制定陶谷公约,形成全社区共建共识,并建立区域党建和片区联席会议两个日常管理机制,为陶谷公约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利用政府扶持,撬动社会资本,成立佛山市禅城区谊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佛山南庄建陶特色小镇发展公司等两家特色小镇运营公司,调动镇、村、企参与共建。

  第三方面典型经验: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

  ——江苏苏州苏绣特色小镇经验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苏绣特色小镇是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以发展苏绣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120家左右,吸纳就业近1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7亿元,年缴纳税收0.7亿元,年接待游客人数100万人次。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57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1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38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6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区级统筹规划。高新区管委会强化组织领导和规划协调,确保苏绣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融入于片区规划。引入南方设计院,依托其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按照“非镇非区”模式进行规划设计。

  (二)企业主体建设。由苏州西部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与苏高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苏州苏绣特色小镇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特色小镇项目投资运营主体,负责项目的融资、开发和运营事宜。

  (三)政府组织保障。地方政府做好社会动员,提供组织保障,强化引导扶持,为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聚集及特色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四)多方运营管理。特色小镇整体运营引入第三方主体,借助其资源资产优势,打造特色小镇高水平运营服务平台。积极吸纳各类企业、大师工作坊等,为产业注入活力和特色。

  二、特色产业发展

  苏绣特色小镇所在地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具有2200多年的刺绣文化历史,在发展苏绣产业上,拥有载体、结构、特色、人才4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集聚效应明显。建有“中国刺绣艺术馆”“绣品街”“绣馆街”等刺绣文化空间,为苏绣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绣品街429家商户中的376家为绣庄和刺绣工作室,9000多人从事刺绣设计、创作、生产、销售、配套工作。

  (二)产业结构合理。特色小镇围绕苏绣工艺,集聚了丝线、木架、装裱包装等上下游产业。依托苏绣创新平台,引进了研发、培训、体验等主题的刺绣工作室,实现苏绣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立足丰富旅游资源,融合苏绣文化与传统工艺,实现苏绣文旅跨界融合。

  (三)特色优势显著。特色小镇苏绣文化符号意义凸显,近80件苏绣艺术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近90件苏绣艺术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或名人收藏。其中,《侍女蹴鞠图》成为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国际奥委会赠送的国礼。特色小镇内企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拥有刺绣发明专利15项。

  (四)人才队伍汇聚。特色小镇汇聚了由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3位首批“大国非遗工匠”、14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74名高级工艺美术师构成的苏绣传承人队伍。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基础设施完善。完善主干路网、水电气网络等公共配套设施,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新能源汽车和公共自行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二)功能配套齐全。特色小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幼儿园、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已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镇湖商业中心,将为居民提供完善商业配套。

  (三)生态资源丰富。特色小镇坐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刺绣艺术馆景区,紧邻太湖生态游憩带,周边拥有太湖一号房车露营公园、杵山生态公园等休闲旅游载体。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苏派建筑底蕴深厚。特色小镇以苏派建筑为主,以“中国刺绣艺术馆”“绣品街”“绣馆街”为主要代表,突出江南文化特点。其中,中国刺绣艺术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为苏绣文化的展示、传播、交流提供了良好载体。

  (二)节庆品牌特色彰显。特色小镇特色文化节庆品牌——“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至今已举办十一届,成为特色小镇刺绣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三)非遗文化交流频繁。年均参加国内知名文创展会近十场,并作为非遗项目亮相欧美各国,与恭王府开展非遗研究合作,成为清华美院、苏州大学等院校的创作和教育实践基地。

  (四)文化传播成效显著。特色小镇拍摄近10部宣传片,社会反响良好。诸多影视剧把苏绣引入剧情并在特色小镇取景,彰显苏绣独特魅力。

  五、机制政策创新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一)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格局,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提质增效。

  (二)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特色小镇实施富民合作社模式,搭建增收平台,实现政企社共享发展。

  (三)强化产业政策对接。特色小镇积极争取产业政策支持,享受到高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人才开发资金等政策。

  (四)完善非遗传承体系。特色小镇以传承发展苏绣非遗文化、培养苏绣人才为目标,引入专业教育机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与苏州工艺美院合作创办织绣类专业教育。

  六、有益经验

  (一)发展定位明晰。特色小镇立足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围绕传统、再生、未来3个核心,在实现苏绣产业高端集聚和融合发展的同时,打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特色元素突出。特色小镇以文化特色为引领,推动软硬件环境打造与苏绣产业特色相匹配,保持苏绣特色的唯一性。在载体建设中融入苏派建筑风格特点,保持特色小镇风貌统一。

  (三)机制凝聚合力。特色小镇开发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国企、民企等各方优势,吸引特色小镇内企业、大师工作坊、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为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四)立足以人为本。特色小镇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匠人聚集,积极发挥大师引领作用,为青年刺绣艺术家提供宣传展示的机会,积极引进相关人才。为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活配套和生态环境,提升民生幸福感。

  ——云南曲靖麒麟职教特色小镇经验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职教特色小镇是产教融合类特色小镇。以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带动创新创业为核心,入驻企业近30家,吸纳就业近2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5亿元,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58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1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15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0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企业主导开发。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形成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企业负责具体项目规划设计、资源导入、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营销推广、持续后期服务等具体工作。

  (二)明确各方职责。政府以顶层设计、制度供给、服务管理为主要任务,把控整体方向、创造制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与特色小镇息息相关的居民,包括当地居民、返乡创客和小微资本等,承担监督责任。

  (三)构建平台化运营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多元互动的平台化运营机制,责任权利有效划分,建立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互动的特色小镇营建模式。

  二、特色产业发展

  特色小镇以麒麟职教集团为核心区,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服务、轻纺服装、生物医疗制剂、高原特色农产品六大产业集群。

  (一)产业基础坚实。麒麟职教集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3.6万人,生源涵盖云南省16个州市及全国20个省份,开设有国家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11个,拥有双师型教师1106人。集团按照企业需求进校园、订单培养进课堂、学生实训进车间,围绕办学围着产业转、课程围着企业转、技能围着岗位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打造了占地900余亩、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二)产业内涵丰富。特色小镇引入了中唐国盛、吴觉农茶业、沃鼎酒业、蓝宝石晶体加工、宽温镍氢电池等24家优质企业,以及产教融合技术研究院、干细胞研究中心2个研发中心落户,实现了校长变厂长、老师变师傅、学生变徒弟、作业变产品、课堂变车间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三)产业前景广阔。特色小镇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富有创造力的产业发展理念,引起了国内外商家的高度关注。一是与上海阿鲁沙集团洽谈合作建设彩色珠宝学院。二是与孟加拉国洽谈合作发展康养产业,并依托孟加拉国纺织业优势,培养纺织技术人才。三是与北京中医药协会会洽谈合作建设药学院。四是与云南省城投公司洽谈合作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

  (四)产业特色鲜明。特色小镇现有护理专业在校生1.5万人,并以专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麒麟区中医院在“前院后养”建设中重点打造旅游+大健康产业,从健康检测、健康医疗、健康促进、慢病疗养、精神康复、休闲养老入手,延伸发展与健康产业相关的中药、养生、有机农业等产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让特色农产品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特色小镇地处昆明—曲靖—玉溪—楚雄滇中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贵昆、南昆、内昆3条国家级铁路干线和昆曲城际列车穿境而过,昆曲、曲陆、曲胜高速公路及320、324、326、213国道交错纵横。特色小镇内已建成靖江路、沿江路,正在建设经六路、经七路等市政道路。随着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轻轨的启动建设,交通网络设施将进一步健全。

  (二)居住功能配套齐全。特色小镇内有亲子旅游、文化创意、水上飞机、儿童乐园、海洋公园、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珍稀植物园等业态,有军事主题博物馆、人体器官博物馆、古文化博物馆、康养+医疗中心,并以麒麟区中医院为辐射带动,形成中药种植、加、加工、研发发、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特色小镇周边有麒麟区教师小区、职教小区、幼儿园、中学等公共资源,还将筹建云南麒麟职业学院,将形成完整的教育服务体系,让特色小镇居民在家门口获得综合性生活、医疗、教育服务。

  (三)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特色小镇建有面向所有居民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激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镇内居民创造活力。

  (四)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小镇位于山明水秀的珠江源头第一城,背靠乌蒙山,东有清新秀美的高原水乡、巍峨叠嶂的朗目山,南有“调节卫士”麒麟湖、雅致精巧的陶瓷特色小镇,北有磅礴壮阔的潇湘河、东湖秋月的万亩人工湖,西有恬静悠宁的三宝温泉,生态基础卓越、旅游资源丰富。

  四、特色文化内涵

  特色小镇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将麒麟区乃至曲靖市的民风民俗、历史人文掺入其间,构筑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别具特色的爨文化。爨文化是曲靖市的地域文化,融合着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及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特色小镇把爨文化内涵融入其中,更具民族特色、地缘特点、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品位。

  (二)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1935、1936年,红一、二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两次经过曲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曲靖留下了光辉足迹。特色小镇聚力打造红色文化公园,通过再现历史,传承和弘扬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已建成曲靖市唯一的学校党群教育服务中心,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三)具有西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文化。特色小镇将技能型、工匠型、应用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展示,把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内涵予以传播,发展成为兼具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西南特色职业教育特点的职教基地。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构建多元合作机制。由政府进行政策性牵引,吸引企业共同参与并成立平台公司,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建设,实施公司化的运作,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提质增效。

  (二)合理配套公用设施。市政府优化供地用地模式,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依法依规组织配置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

  六、有益经验

  (一)发展定位明晰。特色小镇建设紧扣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依托麒麟职教集团的职教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一流、云南唯一的特色职教特色小镇。

  (二)特色元素突出。特色小镇按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原则,以“产+教+人+研”为核心,重点打造文化产业、海洋公园、儿童乐园、中国数码新媒体、大健康养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园、有机肥生产销售等业态。将教研双创、高教创新、匠人传承、人才就业等结合起来,布局重点项目,打造教育培训+实训研发+匠人文化+高效就业+商业繁荣的产教融合特色小镇。

  (三)机制凝聚合力。由政府进行政策性牵引,企业共同参与,最大程度发挥政府、企业、市场等各方优势。成立平台公司,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建设,实施公司化的运作,为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四)立足以人为本。特色小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产业上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匠人聚集,使特色小镇内人人有工作、人人能创业、人人有技能、人人有文化,居住环境一流、生态文明一流,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

  ——吉林安图红丰矿泉水特色小镇经验

  吉林省安图县红丰矿泉水特色小镇是集工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长白山天然矿泉水特色小镇。拥有广州恒大、台湾统一、韩国农心等10户大中型企业,建成工业厂房2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2018年矿泉水产能达到300万吨、产量70万吨、产值10亿元。

  一、主要运营模式

  (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安图县政府制定了高标准的《吉林省安图红丰矿泉水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依托安图汇泽长白山实业发展公司,全程开展特色小镇的基本建设和运行管理。

  (二)彰显功能特色、多元运作。特色小镇以“工”为主,配套建设铁路货运中心、质检中心、水文化体验馆、光幻森林、天泉塔等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

  二、特色产业发展

  坚持“高标准、高定位、建名厂、创名牌”发展思路。先后引进了广州恒大、台湾统一、韩国农心等企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获得中国生态原产地品牌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中国矿泉水之乡建设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区位独特。特色小镇位于安图县南部、中华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的北麓,东南与朝鲜毗邻,距离长白山34公里、双目峰中朝边境65公里,素有“美人松故乡”之美誉。

  (二)资源异禀。特色小镇地处长白山旅游核心区域,1979年长白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森林覆盖率高达94%,夏季平均气温仅为16—18℃,冬季天然温泉水温高达35℃以上。

  (三)功能齐全。特色小镇周边区域拥有卫生院、健身广场、慢行漫游系统、星级厕所等配套设施以及星级宾馆20余家,可容纳游客2万余人,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内有正在挖掘的金代兴国灵应王庙遗址、长白山宝马古城旅游风景区、清始祖的降生地园池。

  (二)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5%,拥有东北文化、萨满文化和朝鲜族文化等文化传承。

  (三)冰雪文化。特色小镇气候独特、冰雪资源丰富,建设了滑雪圈、滑冰、抽冰尜等冬季户外娱乐项目。

  五、体制机制创新

  (一)创新管理、高位运作。吉林省在安图县专门划定了矿泉水保护区,组建副处级建制,专门负责矿泉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安图县任命矿泉水管理局局长兼任矿泉水保护区所在地党委第一书记,实现属地与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二)依法保护、科学开发。延边州颁布实施了《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从制度上升到法律,具有了权威性和普遍效力。

  (三)政策叠加、环境利好。安图县委县政府为特色小镇单独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升了产业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营造了亲商、重商、优商的发展环境。

  六、有益经验

  (一)坚持高位运作是引领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基石。吉林省、延边州先后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安图县委县政府带领特色小镇上下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信心,为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明晰了方向,为特色小镇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石。

  (二)坚持统筹兼顾是推动特色小镇协调发展的核心。特色小镇明确了以“人地钱”等要素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就地市民化的发展思路,以做强矿泉水工业带动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服务业发展,探索走出了村民“失地不失业、就地可致富”的特色小镇新型发展模式。

  (三)坚持培育特色产业是推进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灵魂。特色小镇以培育打造世界一流矿泉水基地为目标,依托资源施策、依托产业兴镇,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着重培育“产业+旅游”特色;韩国农心等各家矿泉水企业工业旅游别具风格,紫玉森林等“现代农业+服务业”旅游新模式独具匠心,探索出了一条依托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小镇的经验之路。

  第四方面典型经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

  ——江西大余丫山特色小镇经验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丫山特色小镇是休闲体育类特色小镇。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17家,吸纳就业600人,完成成特色产业投资9亿元,年接待游客760万人次。特色小镇规划面积96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22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49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2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发挥章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的龙头牵引作用,采取合作合建、利益共享方式,先后引入丫山颐养善居发展公司、丫山艾哆乡村事业发展公司、众乐体育发展公司、仁龙旅游开发公司、新动力大余体育发展公司、赣南养一生农业公司、广州高新教育集团等16家投资企业。各经营主体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汇入产业资本要素,形成了产权明晰、符合市场规律、具备可持续特征的特色小镇商业运营模式,实现了社会资本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运动竞技产业。建成了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新动力汽车越野基地、全国第一个1公里环形自行车泵道等国内一流的运动竞技场地,先后举办了全国山地马拉松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共31类300余次高水准运动赛事,参与人员超过200万人次。

  (二)探险拓展产业。打造了悍马博物馆、森林拓展训练基地、空中看丫山、房车营地等一批探险拓展基地,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百部房车露营大会。

  (三)康乐游戏产业。打造了亚洲第三大轮胎主题乐园、A哆森林、万米悬空玻璃栈道、溜索、打水寨、网红桥等康乐游戏基地,吸引了大批全国各地的游客来休闲度假。

  (四)健身健美产业。建设了130公里环山健康骑行步道、16公里登山道、游泳馆、拳击中心、竹林球场、室外篮球场、竹林瑜伽等健身健美场地,成功承办了江西省群众登山健身大会。

  (五)养生保健产业。与北京同仁堂合作发展健康理疗产业,建设了国际生态康养度假中心等20多个康养项目,大力发展康复复疗养、健康维、健康维护、旅居养老、“候鸟”养老等业态。

  三、宜业宜居宜游

  特色小镇先后被评为江西首个AAAAA级乡村旅游点、江西省十大新旅游景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传统文化养生基地、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2016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

  (一)提升生态宜居水平。特色小镇负氧离子含量平均值达19万/立方厘米,PM2.5个位数值的天数每年在300天以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5600平方米。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达100%,建成区域WIFI覆盖率90%。

  (二)全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天蓝、地绿、水净、乡魂、乐游、宜居的目标,突出生态秀美、人文醇厚的文化特征,盘活乡村的青山绿水等自然资源,建设了A哆乡村、水上乐园、乡村旅游观赏园、龙山瀑布群等乡村旅游项目56个。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禅宗文化基地。以“灵岩古刹、灵秀丫山”为主题,完善寺庙建筑、竹林庭院、素食餐饮等项目,展现“寺院禅”“自然禅”“生活禅”的悠远意境。

  (二)播音主持基地。依托国家广电总局对口支援,在丫山建立播音主持实践锻炼基地,邀请海霞、陈亮、张悦等央视主播授课。

  (三)书画艺术基地。建设牡丹画院暨赵军牡丹艺术馆,打造中国著名书画大师创作平台。

  (四)理学心学基地。建有“安国书院”,让人闲暇之余,体悟周程理学、阳明心学的真谛。

  (五)速度赛马基地。游客在万亩花卉苗木中体验速度与激情。

  (六)军事体育基地。建有丛林真人CS项目。游客穿上迷彩服,在“枪林弹雨”中感受强军梦想。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坚持组织引领。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指挥长、县长为副指挥长的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从各部门抽调20余人开展大兵团作战,全力负责特色小镇建设。

  (二)做好规划引领。突出运动休闲主题,做好各类规划编制,制定特色小镇概念策划、空间规划、、项目计划、资金筹划“四划叠加”的综合性方案。

  (三)强化政策支持。出台《大余丫山片区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大余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等9个政策文件,支持特色小镇建设。

  (四)创新经营模式。健全景区与村集体、合作社、员工、群众的联结模式,实现利益捆绑一体化,调动多元创业主体能动性。

  六、有益经验

  (一)“体育+生态”。依托丫山93%的森林覆盖率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乡村风貌、本地特色,注重生态保护、绿色优先,使项目建设融于山水间、保持原生态。

  (二)“体育+旅游”。建设了丫山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基地、大余丫山新动力越野文化基地等体育旅游项目,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举办了首届全国百部房车露营大会等高水准运动赛事,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体育+文化”。充分挖掘大余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打造了禅宗文化基地、播音主持基地、书画艺术基地、理学心学基地、山地运动文化基地。

  (四)“体育+康养”。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养生养心养老示范基地,建设了国际生态康养度假中心等多个康养项目。

  (五)“体育+扶贫”。采取“特色小镇+党组织+基地+旅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在土地流转、建设施工、景区岗位、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产品销售等方面获得收入,努力让农民拥有变成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农民。

  ——安徽合肥三瓜公社特色小镇经验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经济开发区三瓜公社特色小镇是商贸文旅类特色小镇。以发展电商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90家左右,吸纳就业2000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亿元,年接待游客人数600万人次。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57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8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23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2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科学合理定位。特色小镇结合项目自身资源和特点,以农业为基、电商为魂、旅游为辅,以电子商务为驱动,以农旅融合为切入点,以“互联网+三农”“互联网+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打造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大市场。

  (二)政府做好推介。依托政府资源、政府支持和媒体资源,借力专业品牌管理机构,为有潜力的特色小镇内企业提供品牌整合推广服务等。

  (三)强化金融支撑。特色小镇主导企业联合安徽巢湖经开区管委会,为入驻企业优先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0万元/企业。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和创业基金,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服务。

  (四)企业提供培训。特色小镇主导企业成立“半汤乡学院”“电商培训中心”,已完成电商培训班45期,共培训5000人次,培育企业30余家,直接用工300人,带动就业2000余人。并开通服务青年创业的网络信息化平台,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创业辅导等信息。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建设电商基地。引进电商总部,开发当地农特产品,整合包装名优特产资源,建立统一的电商分装库和物流中心,打造“安徽电商第一镇”,并开辟出冷泉鱼、温泉鸡、茶、山泉花生等30多个电商产业基地,打造“互联网示范村”。

  (二)集聚电商企业。特色小镇入驻的电商创业企业中,行业内知名企业5家、成长期企业(工商注册6年以内)6 家、初始创业的小微企业(工商注册2年以内)40家。开设线上店铺28个,包括三瓜公社天猫旗舰店1个、淘个、淘、淘宝企业店2个、京东专营店1个等,自建平台1个、APP 1个,电商团队11支。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完善公用设施。特色小镇加大对村庄道路设施的整改力度,埋设好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好无线网络覆盖体系。此外,特色小镇区位优势明显,距高速口车程10分钟、距高铁站车程15分钟,便利居民和游客出行。

  (二)做优旅游体验。特色小镇位于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巢湖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的核心区,紧邻巢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郁金香高地,拥有中国四大古温泉之首的半汤温泉,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

  四、特色文化内涵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一)彰显农耕文化。将特色小镇山地水系打造为旅游景点,围绕两枣农场、四季瓜果、五谷农业等,打造出休闲农业带、观光农业带、体验农业带三大农业带,所有农作物的种植都围绕可观赏、可体验来选择。深入挖掘6000年农耕民俗文化,恢复酒坊、茶坊等40多个手工艺作坊,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并传承农耕文化。打造让人们“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并且有产业保障的特色小镇,让乡村成为“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

  (二)展现历史文化。特色小镇所在地是古人类的发源地、古文化的发祥地,是6000年前有巢氏文化和古巢国的核心地带,也是李克农、张治中、冯玉祥等数十位共和国将军和抗战爱国将领的诞生地。周边有三国时期曹操练兵的操兵塘、关公试刀的试刀山,以及商贾云集的宋代十里长岗、伍子胥过昭关等遗迹。

  五、有益经验

  (>(一)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特色小镇在空心的贫困村进行乡村修复,不拆房子不砍树,保持村庄肌理、保护原有农田,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复垦,对水系进行修复。将村庄和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乐园,让村庄、河流、田野、山林每一处每一点都成为可游玩可体验的点,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休闲体验,把农旅特色小镇的根深深扎在土地上。

  (二)电子商务带动乡村振兴。通过电子商务打开当当地农特产品大市大市场,带动农民加入合作社,进行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实现“互联网+三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新农人入乡创业,激活了乡村市场、盘活了乡村资源,让乡村再次焕发出生命力。

  第五方面典型经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新平台

  ——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特色小镇经验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文旅特色小镇是文旅产业类特色小镇。以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及商户1100余家,吸纳就业4000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1亿元,年接待游客226万人次。特色小镇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40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8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区级统筹规划。西青区政府强化组织领导,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与区总体规划、产业升级方向相协调。引入国际化设计团队和文创领域的精英,依托其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按照“非镇非区”模式进行规划设计,确保产业的精准落位和用地可持续性开发。

  (二)企业主体建设。特色小镇核心区由国有平台公司投资建设,其他功能区引入知名文旅开发公司进行专业化市场化的融资、开发、运营事宜,为确保特色小镇顺利建设提供保障。

  (三)政府组织保障。区镇两级政府做好社会动员,提供组织保障,强化引导扶持,为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聚集及特色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四)多方运营管理。利用古镇旅游管理、太德励拓传媒、李宁非凡体育等第三方主体,借助其资源资产优势打造特色小镇高水平运营服务平台。积极吸纳各类文旅企业、大师工作坊、文化创意街区等,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和特色。

  二、特色产业发展

  特色小镇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产地之首。杨柳青木版年画具有380多年的发展史,享誉国内外,拥有集聚效应明显、产业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显著、人才队伍汇聚等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集聚效应明显。特色小镇内建有年画博物馆、民俗文化馆、明清街等传播年画的文化空间,为年画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千余家商户中有近百家年画工作坊,从事杨柳青年画的设计、创作、生产、销售、配套工作的人员达到2000余人。

  (二)产业结构合理。特色小镇围绕年画技法工艺和流程特点,集聚了木印、水印、石印、胶印等上下游产业;依托年画创新平台,引进了研发、培训、体验等主题年画工作室;成立了“莲年有余”文创社,开发年画主题衍生产品千余种;结合文旅项目实现年画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开发丰富旅游资源,实现年画文旅跨界融合。

  (三)特色优势显著。特色小镇年画的文化符号传播意义凸显。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华网、北方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以杨柳青年画文化为主的古镇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奥运结合的理念创作的整套杨柳青木版年画作品《百福》《百禄》《百寿》《百喜》,永久性收藏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内。

  (四)人才队伍汇聚。特色小镇拥有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位市级非遗传承人、34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和上百名画师组成的杨柳青年画传承人队伍,为特色小镇特色文化代代相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基础设施完善。完善主干路网、水电气网络等公共配套设施,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单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二)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开展技能培训、扶持创业讲座、工艺展演、年画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三)功能配套齐全。特色小镇构建了15分钟共享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社区圈三级生活圈层网络,方便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使用。正在规划建设的文化中心、运河南商业广场等项目,将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

  (四)生态资源丰富。子牙河、南运河穿镇而过,自然水系纵横交错,地表水极为丰富,享有“北方水乡”的美誉。这些优越的生态条件都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明清民居风格独特。特色小镇核心景区以明清建筑为主,以石家大院和明清街为主要代表,突出古建民居的文化特点。其中,石家大院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成为特色小镇对外形象的展示平台。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安家大院,系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的宅邸,再现了当年名宅华彩;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文昌阁,是中国北方现存历史最久的阁楼式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3年)的普亮宝塔,至今承载了杨柳青传奇人物于成功(于五爷)的传说故事;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关帝庙历史悠久,传承了老百姓对关公忠孝仁义的崇敬之情。

  (二)节庆品牌特色彰显。特色小镇特色文化节庆品牌—“杨柳青国际木版年画节”已连续举办3届,“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15届,杨柳青元宵灯节已连续举办24届,“三天灯节”累计吸引700余万游人前来观赏,成为特色小镇民俗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平台。

  (三)非遗文化交流频繁。2006年5月20日,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列美术类第一名。年均参加国内知名文创展会十余场,并作为非遗项目亮相世界各地。2018年12月,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为杨柳青年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格局,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提质增效。

  (二)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搭建特色小镇增收平台,保证群众共享特色小镇发展成果。

  (三)强化产业政策对接。积极争取产业政策支持,促进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产业新平台。

  (四)完善非遗传承体系。以传承发展非遗文化、培养年画人才为目标,引入“传帮带”的发展架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六、有益经验

  (一)发展定位明晰。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一个创新发展平台。立足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围绕传统、再生、未来3个核心,在实现文旅产业高端集聚和融合发展的同时,打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二)特色元素突出。特色小镇以文化特色为引领,推动软硬件环境打造与年画产业特色相匹配,保持年画特色的唯一性。在载体建设中融入明清建筑风格特点,保持特色小镇风貌统一。以年画产业为主导,植入文化、生活、生态,充分激发年画产业的创新创业创业活力。

  (三)机制凝聚合力。特色小镇开发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国企、民企等各方优势,吸引各类企业、大师工作坊、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为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四)立足以人为本。特色小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产业上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匠人聚集,积极发挥大师引领作用,为老一辈和新一辈年画艺术家提供宣传展示的机会。为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活配套和生态环境,提升民生幸福感。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019年“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总结推广

2019年“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总结推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